时间:2021-07-12 17:23:12
海外M&A是中国企业走出去、走进去、向上走的重要途径。得益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企业实力的不断增强,近年来,中国企业海外M&A市场规模迅速扩大,复合年增长率和交易数量也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走出去购买。
相比之下,中国机床行业在海外并购中相对平静。虽然偶尔有收购,但整体规模较小,资产价值较低。为什么呢?
事实上,十几年前,中国机床企业就有过“买中买买”的疯狂历史。包括沈阳机床、大连机床、秦川机床在内的大型机床企业相继出海,掀起了国内机床企业的海外并购浪潮。然而,这种热潮并没有持续多久,而是随着中国机床工业的发展而逐渐平静下来。
以下是当时一些著名的海外M&A机床企业的案例:
沈阳机床并购德国希斯公司:2004年11月15日,沈阳机床集团宣布完成对全球主要数控机床设备生产的顶尖企业德国希斯公司的并购。
当时,希斯公司在全球享有盛誉,主要开发主要数控龙门铣床、落地镗铣床、立式数控车铣中心等核心制造设备,技术始终处于世界机床制造领域的最高水平。
通过此次并购,沈阳机床集团实现了从本土经营到跨国经营的巨大转变。
大连机床先后完成三次并购:大连机床集团在2002年、2003年、2004年先后进行了三次跨国并购。
2002年大连机床集团成功收购英格索尔公司,2003年成功收购英格索尔公司曲轴加工系统公司。英格索尔公司五轴铣床系统核心公司并购受阻后,于2004年连续出击,瞄准铣镗技术世界领先,成功收购并控制了德国齐默曼公司。
在成功收购这些公司的同时,大连机床集团还占据了这些公司的96项专有技术、9项专利技术和技术开发力量,以及企业商誉、商标等无形资产。
哈量集团并购德国凯狮:2005年3月30日,哈尔滨量具刀具集团有限公司收购德国石开公司签约仪式在德国举行。
根据并购合同,哈尔滨量具刀具集团有限公司出资950万欧元收购德国石开公司。除了从石开公司获得数控机床、加工中心、检测仪器等30多套世界先进设备外,哈尔滨集团还将获得包括两大发明在内的21项专利技术,以及石开商标在全球的独家使用权和石开的全球营销网络。哈尔滨量具刀具集团有限公司是中国最大的量具制造企业。石开公司是德国著名的测量仪器制造商。其品牌在国际市场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在欧美市场拥有完善的营销网络。
哈尔滨集团对石开公司的收购是黑龙江省第一次跨境收购。
2005年10月24日,易贝北京一机并购德国科堡公司:成功收购全球领先的机床企业阿道夫沃尔德里奇科堡,成为易贝100%控股子公司。收购后,易贝不仅拥有科堡公司的全部知识产权,还可以利用这一现成的渠道逐步占领德国市场。
科堡公司的成功收购引起了机床界的强烈反响
除了上述企业,还有包括秦川、霍星在内的企业纷纷效仿,积极出海,开拓国外市场,通过收购的方式获取更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模式。
而且,这些被收购的企业也经营的不错。据CMT ba 2006年统计,9家被收购的海外机床企业中,6家实现盈利,2家持平,只有1家亏损。
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方面,海外并购越来越难。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西方国家因为中国制造业的不断发展壮大而感到越来越大的压力。一些国家为了防止本国经济受到更大的威胁,加强了封锁,控制本国企业的对外销售就是重要手段之一。日本和欧洲都出台了相应的政策。这也让机床企业更难收购。
此外,M&A的成本也在增加。2008年底,天水霍星收购法国SOMA,利用西方金融危机,霍星仅用200万欧元就拿下了SOMA公司81%的股份,平时连高档数控加工中心都买不到。
然而,随着西方国家从金融危机中复苏,中国企业没有机会逢低吸纳,尤其是在科技领域,成本高得离谱。
另一方面,是内因。
2010年以来,受全球经济下行影响,中国机床行业发展缓慢。曾经的龙头企业大连机床、沈阳机床相继破产重组,大量企业面临经营压力。因此,充满风险的海外并购让很多企业望而却步。有海外并购想法的企业很多,但真正做到的却很少。
当然,这里必须提到的是,中外企业不同的管理模式和理念也是阻碍机床企业收购海外企业的重要原因。据了解,很多机床企业收购不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中西方管理方式不同,西方人难以适应中国领导层的管理,企业来不及盈利,所以收购就成了失败的案例。
但从长远来看,中国机床行业的发展仍需自立自强,自主创新。因此,海外并购被归因于理性而非冷静。目前中国机床的品牌战略是建立在综合市场竞争力的基础上,有了这个实力,最终会促进品牌的增值,最终形成良性循环体系。